三祖道场重修,再现昔日恢宏——三祖寺修复缘起
来源:三祖禅寺 发布时间:2015-04-18 浏览次数:1477次
安徽省天柱山三祖寺始建于公元505年,距今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。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,梁武帝赐名山谷寺,《志公禅师因果经》及《梁皇宝忏》在此而出。隋初,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,研著禅宗经典《信心铭》,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,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,故称三祖寺。后唐肃宗赐三祖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。唐代宗又谥三祖僧璨号鉴智禅师,赐其舍利塔名为觉寂塔。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,赐号道林真觉禅师。三祖寺辉煌的皇家地位,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,仅北宋一朝,就有林逋、王安石、苏东坡、黄庭坚、李公麟、陆宰等游寺题诗,并有诗云“禅林谁第一,此地冠南州”。千百年来,祖庭历经沧桑,几度兴废。现存的三祖寺,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人文景观,如三祖洞、解缚石、摩围泉、立化塔、三高亭、宝公洞、觉寂塔、卓锡井(在寺外的卓锡山庄里)等。 1983年,三祖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族地区首批重点开放寺庙。在已故住持宏行老和尚带领下,三祖寺进行了恢复性建设,十几年的呕心沥血,终于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系列殿堂寮舍,使得古寺得以再现,初具丛林规模。 近年来,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,海内外信众日益增加,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,天柱山旅游的兴盛,三祖寺不仅以其独特的风韵自成一景,它那承上启下的禅宗发展历程更加引人瞩目,成为探索和研究禅宗源流及禅宗文化的大本营,吸引着国内外宾客前来寻根参拜、游览这座佛教文化圣地。 由于年代久远,寺院原有的旧房危房根本不能满足现实要求。目前寺院总体上由上下两个院落构成,且上下两院距离较远,不利于开展佛教活动,也不利于游人香客参观礼佛。再者,原有建筑风格基本属于档次较低的民间式建筑风格,并非古今寺院流行的高规格的宫殿式建筑风格,这就使得在建筑上与三祖寺的“祖庭地位”、“皇家寺院”、“此地冠南州”的历史地位不相对称。所以,为了造就一个更壮观、更具规模的庄严圣地,以更好地弘扬佛法,继承发展禅宗文化,现任住持宽容法师不畏艰难、决定进行浩大的重建工程,对三祖寺的总体建筑格局进行了重新规划。 规划后的寺院新格局,除了根据寺院的建筑规格外,还将依功能的需要设计,将寺院分为以禅堂为主的僧人静修区,以“信心楼”为主的四众弘法教学、念佛共修区,以及办公区、生活区和旅游接待区,并设有“禅文化”研究室。使寺院成为四众弟子学习、研究、并开展法务活动及修行的一个理想场所。
客堂电话: (86)0556—8142064
|